当前位置:

博主谈留洋:竞技价值是踢出来的 不妨将心态放得更稀松平常一些

来源:网络

11月27日讯 专注中国球员在海外效力情况的博主“Patrick海外君”发布长文,回顾过去的留洋案例,谈到了近期国内球员的留洋情况。

博主写道

最近留洋领域被几则年轻球员的消息点燃,例如魏祥鑫加盟法甲欧塞尔俱乐部、徐彬牵手英超狼队俱乐部、还有其他种种真假掺半的传言,我也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消息。坦白地说,我没有任何可以透漏的“内幕消息”,对此也不感兴趣,更不擅长去构想和描绘一个让人激动的未来,我只能告诉大家历史,和我从中观察到的。

毕竟过去近二十年里,类似“留洋喜报”已不是第一次,我们见证过太多“雷声大、雨点小”的故事。加盟一家知名的欧洲五大联赛俱乐部,无疑能为球员履历镀上一层金光,也能轻易换来无数的赞誉和期盼。但这并非能力飞跃的捷径,更像是一张进入顶级角斗场(平台)的入场券。这里的竞争残酷超乎想象,天赋、持续的努力、合理的职业规划、可遇不可求的运气,几乎缺一不可。

稍稍回顾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从早期的“天才少年”到近年的“中资护航”,年轻球员顶着光环远赴欧洲签约一流俱乐部的不在少数,可最终能在一线队乃至B队获得稳定出场机会的几乎一个都没有。回国后多数人的职业轨迹,一样令人唏嘘。

试训火热而未能加盟的代表有 龙成&陈晓毛(英超利物浦)[1] 、蒋东南(意甲罗马)[2] 和高华泽(意甲切沃)[3] 等等,当初相关新闻可谓赚足眼球,成功将“天才”的期望根植于许多球迷心中,各种文章时至今日仍在污染中文语料库。试训“成功”之外,真正加盟五大联赛俱乐部的例子也不少:

还记得胥栩吗?18岁和西甲皇家西班牙人俱乐部签下职业合同,是西班牙人116年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球员。

回过头看,他算得上是初代网红球员的代表。留洋之初,地方媒体冠以“四川梅西”称号并连载多篇[4],充斥着单方面叙述的精彩故事和名人背书,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社群“二创”和争论传播的绝佳素材。胥栩15岁开始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足协注册踢正式联赛,18岁和西甲皇家西班牙人俱乐部签下职业合同,此后发展却急转直下。加盟西班牙人后仅出场1次,而后神奇地再次加盟西班牙职业俱乐部格拉纳达也无济于事。回国五年时间里,他仅出战中甲&中乙联赛25次,从未有过进球或助攻。如今胥栩已选择移居西班牙,在加泰罗尼亚纯业余联赛攻城拔寨,重新寻回足球的纯粹快乐。

中资入股后的西班牙人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第二次尝试同样不算成功。比起胥栩,张奥凯在加盟前的资质似乎更有迹可循:恒大足校青训出身,16岁从郑智手上接过队长袖标上演中超首秀,但最多称得上是一块璞玉。遗憾地是,他在西班牙人未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表现,不管是B队还是外租西丙都没能证明自己,回国五年后如今效力于家乡陕西的中冠球队(第4级别)。

再看近一些的例子——2004级国字号绝对核心何小珂,他在同龄国少时期的得分能力首屈一指,突出表现有目共睹。赛场之外也有“何三百”的称号,学习成绩优异和自律的人设备受称赞。留洋西班牙后,他在青年荣誉联赛表现不俗,符合预期。但正当步入职业生涯第一次重要选择时,他令人意外地直通西乙安道尔FC一线队。然而现实是,何小珂在西乙未获任何出场机会,回到中超后依旧出场寥寥,无法拿出有竞争力的表现。尽管21岁的他还有大把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何小珂如今的处境和展现出的实际能力与当初直接加盟西乙一线队的规划相去甚远。尤其对比队友的发展路径,这次转会可谓一步登天。

让我们再来看看欧塞尔在此次牵手魏祥鑫之前的两次尝试。

绿城青训出身的郑杰在2018年加盟欧塞尔,他有过重大伤病史,而且久疏战阵。加上22岁的年龄,很难说这是一个完全符合竞技因素要求的成熟签约。加盟后,郑杰未获任何出场即黯然回国,再无职业赛场记录,而且再次遭遇大伤早早结束职业生涯。

而顶着颇受争议的中甲MVP头衔加盟的季骁宣,有着区别于上述青训阶段球员的特点:在国内职业赛场已证明过自己。这次欧塞尔显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相中的是一名相对成熟的25岁球员。不过失算的是,“中资护航”依旧难以跨越中甲到法乙的鸿沟,季骁宣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出场机会。回国第一年,他作为一名法乙一线队海归,甚至完全无法展现出一名中超成熟球员的能力。即便留洋期间参与法乙球队的日常训练和热身赛,但缺乏正式比赛的弊端显露无疑,他很快就从职业赛场销声匿迹。

细数上述全部案例,一个鲜明的共性是:他们都成功牵手了处于世界足球金字塔顶端的五大联赛俱乐部(或五大次级一线队),但在短暂的留洋岁月里,获得的实际比赛机会屈指可数。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回国后甚至难以在国内的顶级乃至次级职业联赛中成为主力,比不上同期国内队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时运不济所能掩盖。

部分例子很残忍地告诉我们要警惕一件事:过早透支的所谓天赋和赞誉,更多时候是一副捧杀的枷锁。各路媒体、一拥而上的受众、背后的专业操盘人,共同导演了这一出出戏,落幕之时全身而退,寻找下一个标的,留下球员独自承受一切。青少年球员的培育有着公认的准则和朴素的价值观,容不得“揠苗助长”和“好高骛远”,更不应被异化为拉帮结派的工具。职业球员的发展每一步,应主要建立在前一阶段已经证明的、实实在在的比赛能力和表现之上,而不是靠关系、资本或舆论强行“拔高”。

因此,当我们再次为留洋消息欢欣鼓舞时,不妨尝试将心态放得更稀松平常一些,或许更加有利于长期的关注和球员的发展。签约的消息,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宣传价值大于一切。对于一名以优秀职业球员为目标的年轻球员来说,其竞技价值终究是踢出来的,不是球迷争论出来的。

路难走,但总有人前行。愿这些孩子们能耐得住寂寞,专注于足球场上,用比赛表现去回击所有声音。愿未来的留洋故事,能少一些喧嚣的泡沫,多一些在绿茵场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实绩。倘若未能如愿,也不必气馁,足球之外有着更加广阔的人生等着你们去探索。漫漫人生远不止于足球,何况是一个个花季少年。